查看原文
其他

就地取材,创造具有地域性建筑空间 | 璞致建筑

璞致建筑 GVL怡境
2024-09-02

 

开栏语:


当下,融合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建筑不是孤立存在,景观也不仅仅是填满建筑之间的空间。璞致建筑是GVL怡境设计集团旗下的建筑设计公司,开设本栏,我们希望通过璞致建筑的作品,传递我们的设计主张,与同行分享边界消融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建筑与环境关系。第1期,我们想谈谈建筑如何根植于当地材料,就地取材。 



不久前,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结果揭晓。这项被誉为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奖首次“花落”非洲大陆,授予非洲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凯雷来自西非贫困国家布基纳法索的乡村,现居德国柏林,他通过建筑的力量为社区赋能,同时也改造了社区的面貌。多年来,凯雷奔赴众多被主流世界所忽视的国家,在当地建筑和基础设施缺失的情况之下,他凭借对本土材料的创造性应用回应自然气候,以期突破重重制约与困境。

从今年的颁奖结果可以看到普利兹克奖试图再次提醒我们,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势在必行,关注建筑持久性与耐用性。

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新闻图片 图源:澎湃新闻,侵删)


对弗朗西斯·凯雷和他的作品,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辞这样写道:“弗朗西斯·凯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于当地的材料,能够创造无限的力量。他的建筑,为社区而建,与社区共存,直观反映出社区的方方面面——从建造、取材、规划到社区的特质都已融入建筑。”

凯雷认为,建筑师应该坚持建筑对环境的强适应性,用本地元素从事创作。在他的设计实践中,他用一些巧妙的,对环境无负担的工程概念,例如通过适当的开口视线被动通风,在房间内营造出真正舒适的环境。
凯雷作品:甘多小学(照片由Erik-Jan Ouwerkerk提供 图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官网)
他合理地运用当地材料,通过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粘土经过水泥强化,形成热量聚集的砖块,将凉爽的空气保留在室内,同时又能让热量通过砖块天花板和宽大的悬空高架屋顶散发出去,从而在没有空调的机械干预下实现通风。

凯雷作品:Lycée Schorge 中学(照片由弗朗西斯·凯雷提供,图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官网)

凯雷作品:Lycée Schorge 中学(照片由弗朗西斯·凯雷提供,图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官网)

光影在凯雷的设计中也起重要作用。他认为,在设计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光,但利用建筑对其进行过滤。挡住炎热的太阳,但让光进入室内,让它利于我们阅读和见面。



与凯雷的核心理念相似的建筑尝试在璞致的实践中也经常被运用。

近年来,城镇、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大批建筑被介入改造和重建时,如何打造符合在地文化的建筑成为璞致团队需要探讨的一大课题。我们根植中国南方,在不同的设计场景下进行本土化的建筑实践。


顺兴石场已运作近20年,为各行各业供应各种石料。在未来,顺兴石场将成为全国首例可边开采边游玩的“景区式”矿场。

在大多数建设工程中,石料是作为混合材料,如混凝土的骨料使用,隐藏在建筑中。相较于普通石材,爆破而成的尖锐棱角是石材厂开采石材的独有特色。粗糙的石料是否有观赏性和与之协调的功能性,这是我们在本项目中探究的课题。

在文旅矿山新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就地取材,以顺兴石场开采出的石料为基础,融入耐候钢、混凝土、水洗石、水磨石、石笼、原石等做法,希望打造“石料工艺馆式”的园区建筑。

在合理成本控制下,我们将不同大小的石料进行梳理,以粗糙的石料作为“展品”,建筑则采用有浓厚工业感的的耐候U型钢与钢片搭接,成为石料的“展架”。

大小不一的石材不仅成为展品,还对空间进行划分。我们将石料从小到大,从下至上排列,在保持通风且划分空间的作用外,使中、小石料可以对视线进行遮挡,大石料可以对光线进行过滤。

建筑与周边的关系分析

以各种石材工艺做法表达多层次的空间质感

我们希望使用者在使用这些空间的同时,穿梭在经过过滤的光影下,观赏着粗粝却精致的艺术化的石料,可以不自觉地联想到顺兴石场的开采历史。

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和平村位于一片茂密的竹林内,自然条件极好,但建筑已经破旧。乡村改造的过程复杂,如何协调原建筑用地情况与新增功能之间的矛盾,创造属于和平村本土的空间,是本项目中探究的课题。

游客服务中心将是未来和平村最重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希望与自然结合,采用和平村原有的竹子,将竹子元素融入建筑的立面与室内,并让其承担一定程度的功能需求。


在不得超过原建筑轮廓线的强条规定下,我们采用顶部镂空的竹子形成廊架,与原建筑的墙面共同营造适宜的入口庭院空间。

同时,我们将立面进行整体内退,结合竹格栅形成一条整体外廊。在改善原建筑为相邻街道带来压迫感的情况的同时,为人们留下可使用的透气空间。

增加外廊空间削弱对街道的压迫感

镂空的顶部廊架与分布在建筑立面及室内的竹格栅共同对光线进行过滤,通过漫反射可为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照,使室内光线更加柔和。

室内保留了原粮仓的砖墩,作为场所的历史记忆

重叠的屋顶带来富有层次感的屋顶天窗,结合适应不同视线高度的墙面开窗,共同为室内提供良好的被动通风,在室内营造出真正舒适的环境,并尽可能地减少空调的使用。



正如凯雷所主张,只要善于利用当地人已使用很久的材料,稍加以改进并合理运用,就可以创造出真正适用于当地的建筑。而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建筑师拥有对场地的观察能力。建筑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观察一个场地已经拥有什么,然后再审视自己能做出怎样的设计。

我们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建筑对环境的强适应性,使用地域材料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在合理的成本下创造出真正适合当地使用的建筑空间。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媒体合作请添加微信号:gvl_hk,联系怡境君
或请联系020-38032695、020-38032762
邮箱:gvl@greenview.com.cn、greenv@163.com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是一家缔造城乡理想生活的情境设计商,力图通过质朴、本真、善意的自然美学理念,构建回归天性、释放人性、修炼心性的生活情境,为城乡理想生活和生活方式旅行提供高品质体验场景,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佳自然美学情境设计商。



猜你想看

怡道第1期:城市景观的8个低碳设计策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VL怡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